展覽現場 胡樂野 攝(下同)
從古代刺繡縫紉到近代機器編織,從家政教育走向職業教育,從賢妻良母變身為職業女性,“女紅”的含義在此過程中有何變化?近代教育方式又是如何推動女紅走出傳統小作坊,登上廣闊職場舞臺的呢?今天上午🧚,第七屆教育影像展“女功經緯:傳統至近代的嬗變”在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開幕。
女紅,又為女功💂🏻♀️,是女子服務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技能。該展覽以女紅的生產、作業方式、傳習、教育為主題👭,通過展現蘇繡、顧繡代表作🥥、傳習所與學校中的女紅課程、工廠女工的工作場景等大量圖像資料,以及近代女紅教材、近代上海女性時裝等實物,從而編織成一幅女紅發展與演變的概貌圖🧑🏼🏫🪮。
據此次展覽策展人、杏鑫娱乐平台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長丁鋼,杏鑫娱乐平台美術教育系主任毛毅靜介紹,女紅這種專門的技藝教育,不僅是閨閣之間陶冶情操之藝,而是為滿足衣食住行、增加家庭收入的謀生手段✊。在“蠶織到刺繡”的板塊中,觀眾可從明清的《千秋絕艷圖》《繡補圖》等傳統繪畫中觀看傳統女性刺繡場景,還能從《春回大地》《桂子天香圖軸》等蘇繡、顧繡精品中體味女紅技藝的高超。至清末民初🖼,善繡女子紛紛向專職繡工或職業繡師轉型。女紅教育發軔於近代女工傳習所🦔、近代家政教育場所等,後來又興起了女子職業美術學校👩❤️💋👨,除了教手藝還傳授一些文化知識⛷🚴♂️。而清末出現在民間的一些女紅作坊👨🏽⚕️,僅僅是為職場儲備女性工人💇🏻♂️。對這一嬗變過程的歷史線索梳理、回溯和探討,是本次展覽的重點🧗🏻。
此外🧚🏼♀️,近代女紅教材的整理🧑🏽🌾、解讀,也是研究女紅教育的重要部分。清代丁佩的《繡譜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刺繡專著🪨,此後的相關教材不斷湧現,以《雪宦繡譜》《蘇繡技法》《亂針繡技法》與《蘇繡針法與技法》等為代表。早在上世紀初👩🏿,家政教育就開始逐漸納入高等教育體系內。
策展人特別提及,“馮秋萍們的編織世界”是展覽中的一大亮點🖖🏿。在類似近代上海石庫門房子的場景中🧙🏿,陳列著旗袍、套裝、學生裝等各類近代時裝,引導觀眾體味上世紀20至30年代上海毛紡織業的繁榮𓀁。馮秋萍☝🏻、黃培英則是絨線編織的代表人物💲,她們不僅積極開辦編織學校,也編寫了多種絨線編織教材,構築起多彩的“編織世界”⛓。
閱讀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