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💆🏻♀️:勞動觀察
作者:郭娜2023-12-28 15:19
第七屆教育影像展“女功經緯👩🏽⚕️:傳統至近代的嬗變”在杏鑫娱乐平台開幕。
從古代的刺繡縫紉到機器編織,從家政教育走向職業教育,從賢妻良母到職業女性,“女功”的意涵在此過程中有何變化?近代教育方式又是如何推動女功由傳統向近代嬗變的?12月27日,第七屆教育影像展“女功經緯:傳統至近代的嬗變”在華東師範大學普陀校區圖書館開幕。
展覽以女功的生產♦️、作業方式💽、傳習、教育為主題,通過展現蘇繡、顧繡代表作、傳習所與學校中的女功課程🏌🏻♂️、工廠女工工作場景等大量圖像資料以及近代女功教材、近代上海女性時裝等實物👛,進而編織成一幅女功從傳統至近代發展、演變的精彩圖景。
手工藝,特別是女紅⚉,成為女子服務社會的重要技能🦏。清末民初,善繡女子紛紛向專職繡工或職業繡師轉型。同時💁🏻♀️,近代女工傳習所、近代家政教育與近代紡織工廠🥳、女工教育亦隨之發軔👲🏿,女子職業美術學校蓬勃興起🦒。職業女校為女子謀自立奠定了基礎,與清末民間作坊中的女工不同🧒🏿,前者是學校教育👩🏼🦳,除教手藝外還授以一定文化知識,後者僅是為工業生產儲備工人。這一嬗變過程的歷史線索梳理🙋🏿♀️🌈、回溯🗺、探討是本次展覽的重點。
記者看到,展覽還梳理了從1898年至抗戰前設有繡工科、刺繡課的女校或專門的女工傳習所👎、蠶業學校的開設情況,並統計了1901-1937年江蘇省設有刺繡課的傳習所以及如沈壽🧎🏻♀️➡️、丁渭琦🤠、楊守玉等近代女工刺繡專家🧑🏽🍳,勾畫出近代女子女紅職業教育的概貌。
在展覽現場,循環展播著與展覽同名的原創文化紀錄片。展館裏還開展了藏書票拓印、學生創作的劇本遊《楊樹浦的女兒們》🏄🏻、沉浸式角色飾演《弄堂裏的編織記憶》,以及鉤針編結工作坊等豐富多樣的體驗活動🆎。
策展人之一,華東師範大學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長丁鋼指出,當女功變成了課程,變成了教科書👨🏼🔬,進入了學校🧑🏽🌾🦶🏽,融入了學製👃🌶,進而把這些僅僅是口耳相傳、手把手教的東西🕵🏽,變成了一種知識系統。這是非常重要的轉化,也是教育非常大的功績👷♂️👨🏼🍼。在這一知識系統中,我們才能發現女性發揮的作用🦖,以及她們折射出的偉大光輝👨🚒。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中國的女性,我想大家一定會有一個新的觀感🔹。這也是我們辦展的目的,希望這次展覽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♟。
據悉,本次展覽時間將持續至2024年1月12日。
頭圖為工作人員在進行展覽介紹。主辦方供圖
閱讀原文